Health
健康学院2017-09-05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 《新闻联播》视频: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习近平强调,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习近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习近平: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要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习近平: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习近平: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
习近平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我国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展示了我国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国际社会也给予广泛好评。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
李克强: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
李克强强调,要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用两年时间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革薪酬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深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建立完善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费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李克强要求,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健康领域对外开放。研究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刘延东:树立“大健康”理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牢牢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改革,强化保障,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吹响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号角。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表明,我国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国民健康问题提供了统筹解决方案,努力让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这意味着,医务工作者必须率先转变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医药发展思路的新定位、新认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说,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出现“井喷式”爆发。这些慢性病大多数是可以预防或早期干预的。必须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说,将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内容,科学规划发展目标,统筹优质中医药资源,扶持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医养融合,带动中药材种植、生产以及中医医疗、康养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整体推进的科学发展新模式。
北京有明堂中医诊所中医执业医师陈有明说,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医学,各有所长,如同左右手,只有相互补台不拆台,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中西医并重如何落到实处?一是遵循中医药规律。中医药有其特有规律,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不能用西药的标准来评价中药,否则中医药被改造得“不中不西”。二是传承中医药。推广师承教育,用中医思维看病,院校教育要结合师承教育的优点,开门办学,让中医药薪火相传、代有传人。三是加快中医药立法。保障民间中医执业资格,改革社会资本创办中医诊所审批制度等,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从立法上确立中西医并重的地位。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治未病”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国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应从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做起,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的优势,推进中医理论转化和科技创新,让中医药造福更多百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各地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建设健康中国等重大任务作了深刻阐述,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未来的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将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大会部署,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
以全民健康支撑全面小康
为健康中国建设吹响号角
突出未来工作着力点
为健康中国建设描绘实现路径
Copyright © Shenzhen Anpan Health Industry Co.,Ltd. 200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3057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