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2017-08-16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而要补阳气,就一定要多养背!如今已经进入末伏,不如抢在末伏来养背。
之所以要养背,那是因为按照中医的说法,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只要保养好背部,就能让人体的背部发光发热,滋生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因为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
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延年益寿。
那如何养呢?在此为大家推荐四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它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操作的时候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
捏脊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搓背可在洗浴时进行。用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如果自己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用力不要过猛就行,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艾灸是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可以强身健体、培补阳气,调理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背部肉多肉厚而且发硬的人群,都适合用这种保健方法。背部艾灸多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盒施灸的方式,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恢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此保健方法时,力度掌握不好,容易造成机体损伤,建议老年朋友最好先咨询医生,自己确实适合再进行。(来源:健康时报)
【养生要养背,肩颈是关键】
人体背部分布着许多重要的经脉和穴位,如主一身阳气的督脉(背部正中),以及督脉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经常刺激这些经络和穴位,可起到疏通经气、振奋阳气、调和气血的作用,以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背部保健呢?
注意保暧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
风寒湿邪一旦入侵背部,就会导致腰酸背疼、肌肉抽搐、下肢关节及内脏等部位不适,尤其对于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背部保暖更为重要。
搓、捶、撞 在人体背部进行一定节律的搓弹、拍打、敲击,能提升阳气,有利于人体气机顺畅,阴阳和合,使人体的脏腑功能更加协调。
【远红外肩颈伴侣——居家健康好相随】
传统中医中说到:“十病九寒”又有“百病寒为先”之说。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结合现代医学统计,我们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受寒引起的。排出体内寒湿毒堵,提升阳气指数,是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物理治疗学全书》指出,人体表面的辐射波长为2.5~15um, 其中8~14um占人体总辐射能量的46%,贬值为9.3um。按照“光谱匹配共振”原理,波长为4~14 µm的远红外线对人类生存和健康有重要意义。红外部分波长范围的频率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热效应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加强;加快局部渗出物吸收,促进肿胀的消退;使骨骼肌的肌张力降低,胃肠平滑肌松弛,缓解肌痉挛;促进渗出性病变表层组织干燥、结痂;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肿胀消退和缓解肌痉挛等综合因素也可缓解疼痛,对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皮肤疾病和肌肉损伤等均具有改善作用,被誉为“生命之光”。
恩鹏健康讯
Copyright © Shenzhen Anpan Health Industry Co.,Ltd. 200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3057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