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2017-05-30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中医有“热之极为火,火之极为毒”一说,在端午节前后,时近夏至,天气渐趋炎热,阳光炽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因而古人将五月称为五毒月。
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而吃粽子、饮雄黄酒能够健脾开胃、祛除燥热,所以这些饮食习俗是很有养生道理的。
1
吃粽子
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当然再好的东西都不能多吃,粽子因为主要成分是糯米,不易消化。因此,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并且不建议在晚上吃。
2
饮雄黄
为了避邪防疫,古人会在端午这一天喝雄黄酒,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写着:「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温、杀虫驱痰功效。」雄黄酒是雄黄浸泡米酒或高粱酒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
艾草菖蒲 避邪清新空气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在端午这天,会在门口挂上艾草、菖蒲,古书《荆楚遂时记》描写当时情景:「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袪毒气。」
艾叶在本草书中记载:「苦辛,温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理气血。」菖蒲在药书中记载:「辛苦而温,芳香而散,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
以现代观点来看,端午节因潮湿炎热,容易孳生病菌,在门口悬挂菖蒲、艾草,可以取其香气清节空气,减少病菌孳生,远离疫疠疾病。
4
佩香囊 驱蚊辟邪
端午节古时又称五毒日,初夏节气,炎热初上,病菌、蚊虫增多,空气潮湿夹带暑热湿毒,特别容易让人产生疲倦、乏力、不思饮食等不适症状。端午有挂香囊的习俗,取化湿避秽之效。这在中医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礼记记载:「男女未冠笄,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香包内有朱砂、雄黄及中药草,常用的有艾草、菖蒲、檀香、薄荷等,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更有杀虫灭菌、刺激肠胃蠕动、清心醒脑之效。
5
端午养生小贴士
伸筋以养肝
古人常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经常拉拉筋,可以让人延年益寿。而中医认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所以,肝血如果亏虚的话,就容易造成筋膜失养,进而筋力不健,运动不利。《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说:“肝气衰,筋不能动”。而端午佳节正是伸筋养肝的好时机。
护脉以养心
这时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因此,对于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养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养好血脉,对于养心护脑、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重要。
防蚊防晒以养肤
民间将五月称为“毒月”“恶月”,这主要是因为到了五月以后,天气炎热,草木繁盛,蟑螂、苍蝇、蚊子比较多,伤及人体。中医讲“肺主皮毛”,所以护好皮肤也是养肺的一种形式。用艾叶熬水稀释后洗澡,对蚊虫叮咬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冬病夏治以养肾
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步入中老年以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养肾对于中老年人尤其重要。中医认为,“肾主骨”,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如果骨骼强健,肾脏就不需分配过多的精气去维系它。因此,补骨本身对养肾就是一种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Shenzhen Anpan Health Industry Co.,Ltd. 200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3057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