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2016-06-13
颈椎病是坐出来的!
且往下看~~
韦以宗教授在本世纪初,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和整体观、系统观和动态观的思维,从达尔文进化论研究人类脊柱的形态发现,人类在胚胎发育三个月抬头呼吸出现的颈胸弯曲是所有四足哺乳动物共有的。
新生儿脊柱没有腰椎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腰曲”),也没有颈椎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颈曲”),与四足哺乳动物脊柱一样的。
人类儿童在出生后6—7个月开始坐,腰曲出现;一周岁后站立行走,由于腰曲已形成,站立时为维持中轴平衡,在前后纵韧带作用力下,颈曲开始形成。表明是腰曲带动颈曲。而脑瘫的儿童不能坐,不能站立行走,只能爬,则无腰曲、无颈曲。所以说,颈曲、腰曲不是遗传的,而是由运动力学决定。
人类脊柱的腰椎比颈椎大,是人类站立后承重力作用。这些都表明人类脊柱腰曲是运动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腰曲决定了颈曲,是人类脊柱后天运动力学形成的自然系统。
2005年,韦以宗教授在《中国临床解剖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研究人类腰曲形成的肌肉动力主要是腰大肌。腰大肌是起于第12胸椎、1—4腰椎横突和椎体前缘,穿越盆腔止于股骨小转子的肌肉。
韦以宗选28例健康青年人,分别在站立位、端坐1小时后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发现,站立时正常的腰曲,端坐1小时后,腰曲均消失,变直甚至反弓,椎体旋转,整体腰椎下沉1.2cm。
通过这个实验,一方面证明了人体腰椎存在伸缩功能,另一方面证明了人体腰曲的形成主要肌力是腰大肌。当站立位时,腰大肌处于等长收缩状态,将腰椎拉向前;坐位下腰大肌处等张收缩状态,随着时间迁移,失去了腰大肌向前拉力,在背部竖脊肌因承受上身重力而处于等长收缩,将腰椎拉向后。坐位时腰大肌和竖脊肌的等长收缩因坐姿而不平衡,导致椎体旋转,椎曲消失变直,甚至反弓。
问:久坐导致腰椎旋转、椎曲消失,与颈椎有否关系呢?
韦以宗进一步选27例健康青年,分别在站立位和端坐1小时后照颈椎、腰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腰曲弓形面积减少,颈曲弓形面积也同步减少。并通过437例颈曲变小类颈椎病,同时照腰椎X线片,统计结果,颈曲变小类颈椎病的腰曲占98.63%,也变小。
在448例颈曲变小类颈椎病中有胸椎向左5度以上侧弯占87.6%。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临床解剖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和《颈腰痛杂志》上。韦以宗得到初步结论,颈椎病颈椎骨关节紊乱是源自腰椎、胸椎。为此,他采取上病下治法(颈椎病治腰椎、胸椎)治疗669例颈曲变小类颈椎病,取得98.51%的治愈率,椎曲复位率达87.3%;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率达86.36%,解决了中医正骨治疗颈曲紊乱的临床难题,突破了中医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禁区,获得治法安全、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的效果。
从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久坐导致腰曲改变继发颈曲紊乱。韦以宗的弟子都谨记他的一句名言:腰椎不正,胸椎反应;胸椎不响,颈椎甭想。说的就是颈椎病源于腰椎椎曲紊乱,而腰椎曲紊乱,又是源于久坐所致。
韦以宗说,实验研究证明青年人端坐1小时腰曲改变,因此,有条件的坐1小时后应站起来走走。实在没有条件,也应在坐位上伸伸腿,或盘腿(似和尚打坐式)同时挺挺腰(即半仰坐,把腰腹往前挺10—20下),目的是激活双侧腰大肌对腰椎的向前拉伸力,避免椎曲改变。
问:既然颈椎病源自久坐导致腰椎椎曲紊乱,但为什么很多人患了颈椎病而并没有腰痛呢?
韦以宗说,这正是导致当前对颈椎病病因认识的一个误区。
大家知道,腰椎椎体大,腰大肌、竖脊肌丰厚。更重要的是,腰椎管比颈椎管相对宽,而且内涵的是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间孔穿出来之前还有一段距离;而颈椎内涵是脊髓,且颈神经紧贴椎间孔,颈椎1—6横突有横突孔,是颈椎动脉的通道。所以,腰椎轻度旋转、椎曲变小或消失,不一定刺激到脊神经,所以没有症状。而颈椎则不同,颈椎稍微有旋转,首先刺激神经根,出现颈背麻痹痛,如果椎曲变小、变直,椎动脉供血障碍,脑供血不足,头晕、头痛就出现了。
问:那么,如何早期发现颈椎病呢?
韦以宗说,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会有一段时期的亚健康状态。颈椎的亚健康最容易发现的就是颈椎旋转功能减退。椎曲正常与否,决定其旋转功能。
正常人颈椎左右旋转有80度左右,也就是转动颈椎时,下巴可对上肩峰(如图1)。
当你早上起来,做左右盼肩功时,一侧下巴对不上肩峰,表明你的颈曲已经出现问题。这时候,摸下你的左右锁骨,就会发现两侧高低不对称。出现这种亚健康状态及时练功。
预防颈椎病最好的方法是“韦以宗颈椎十三功法”(见《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3月18日6版),十三功中最简单方便的是“左右盼肩功”、“弓步压腿功”、“甩手转腰功”、“顶天立地功”和“撞背振胸功”。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Copyright © Shenzhen Anpan Health Industry Co.,Ltd. 200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3057474号-1